東京大學傳授荒川泰彥的研究小組發(fā)布,運用具有3維(3D)結構的光子晶體(Photonic Crystal)組成的共振器成功地完成了激光振蕩。有關概略已登載在2010年12月19日的“Nature Photonics”在線版上。
光子晶體是一種可稱為“光學版”半導體的人工結構體。粗淺半導體由10nm左右的原子列以及在個中活動的電子等組成,與此不合,光子晶體則由人工方法按數(shù)百nm的距離組成的周期性結構以及管線組成。相當于半導體的帶隙的構造,在光子晶體中被稱為“光子帶隙(Photonic Band Gap,PBG)”。
此前,光子晶體以二維結構光子晶體的研發(fā)為主體。此次,荒川的小組制造了3D光子晶體,并確認其可封鎖激光,并可完成激光振蕩。
制造得像塑料模子
荒川走漏顯示,此次的3D光子晶體“制造得像一個塑料模子”。詳細來說,就像粗淺塑料模子一樣是從名為“澆口(Runner)”的框架上切下各部件(Parts)制造而成的,此次的3D光子晶體也是在澆口中制造二維部件,然后拆下這些二維部件,經(jīng)由樹立而成。
與粗淺塑料模子不合的是,上述部件極端纖細,為約10μm見方、厚150nm。該小組經(jīng)由“Micro Manipulation”電子顯微鏡進行手義務業(yè),運用了25枚部件樹立制造而成。因為這些操作要求有相當高的手藝,因而,“1天制造1個已是盡心竭力了。并且,只需研究室的特定成員可以完成該義務”(荒川)。那時的定位誤差為50nm。
3D光子晶體中間臨近的各部件采用不具有周期結構的缺陷共振器,并且,由InAs組成的量子點在各部件上分3層進行植入。
荒川的小組察看到,當向制成的3D光子晶體照射激重用激光時,只需波長為1.2μm的光被封鎖于個中。該小組透露,Q值約為4萬,半幅值為0.031nm,封鎖工夫為數(shù)十ps。該Q值“以3D光子晶體來說為世界最高值”(荒川)。
當進一步增強受激光之后,其以1.2μm的波長發(fā)生振蕩,并釀成激光。
相關網(wǎng)站推薦:上海激光管 http://www.shshenlei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