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:人民日報
外文名稱:People's Daily
報刊類別:中央黨報
主管單位:中國中央
主辦單位:人民日報社
報刊前身:晉察冀日報
組織形式:國有獨資
創(chuàng)刊時間:1948年6月15日
報刊成就:世界十大報紙
出版周期:每日
國際刊號:1672-8386
國內刊號:CN11-0065
郵發(fā)代碼:1-1
報刊版式:對開12-16版
登報種類:國家級報紙登報
登報電話:400-638-9568
簡介
國家級報紙人民日報登報易《人民日報》,人民日報是大報,是中國中央機關報,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縣創(chuàng)刊。1949年8月1日轉為中國中央機關報。 《人民日報》是當今中國權威性和影響力、發(fā)行量第二大的綜合性報紙,每天發(fā)行量曾高達300萬份,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業(yè)協會評定為世界十大主要報刊之一,是國際上有國際影響力報紙之一。 創(chuàng)刊以來,人民日報堅持正確辦報方向,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,為中國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奪取革命、建設、改革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歷史
《人民日報》 1948年6月15日,華北中央局機關報暨代中央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創(chuàng)刊。在此之前兩年多,就有一份《人民日報》在解放區(qū)印行,就是作為晉冀魯豫中央局的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(史稱晉冀魯豫《人民日報》)。作為中央機關報的《人民日報》,正是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與晉察冀中央局機關報《晉察冀日報》合并而來的,而《晉察冀日報》又是由北方局北方分局機關報《抗敵報》改名而來。 從1937年12月11日《抗敵報》創(chuàng)刊、1946年5月15日晉冀魯豫《人民日報》創(chuàng)刊至1949年8月1日,《人民日報》正式成為中央機關報為止,人民日報報系出版過9種報紙。它們以出版時間為序,依次是:《抗敵報》、《晉察冀日報》、晉冀魯豫《人民日報》、華北《人民日報》、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版)、《北平解放報》、《人民晚報》、《人民日報》和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新聞)。
發(fā)展
1937年12月11日,晉察冀邊區(qū)黨的機關——晉察冀邊區(qū)總軍區(qū)軍政機關報《抗敵報》創(chuàng)刊。它是中國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中國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創(chuàng)辦的份黨報,也是人民日報報系中創(chuàng)辦最早的報紙。 《抗敵報》創(chuàng)刊后的頭四個月,是由晉察冀軍區(qū)主辦的,共出版了30期。 1938年4月,《抗敵報》由晉察冀邊區(qū)總軍區(qū)軍政機關報,改為晉察冀邊區(qū)黨委機關報。 1938年4月10日,鄧拓開始擔任《抗敵報》報社主任。4月15日,鄧拓主持出版了由晉察冀軍區(qū)劃歸晉察冀邊區(qū)黨委后的第31期《抗敵報》。 1938年8月16日,《抗敵報》從第63期開始出鉛印版,再三日刊改為隔日刊。 1940年11月7日,即晉察冀軍區(qū)成立三周年之際,北方分局決定將隔日刊《抗敵報》更名為《晉察冀日報》。《抗敵報》共出版了456期,歷時3年。 1940年11月7日,按照中央北方分局決定,隔日出版的《抗敵報》從第457期開始,改名為《晉察冀日報》。并在頭版上發(fā)表了簡要的《革新啟事》。 1948年5月20日,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戰(zhàn)略解放區(qū)合并。5月26日,《晉察冀日報》刊載了兩區(qū)合并。 1948年6月14日,《晉察冀日報》停刊。共出版了2845期?!稌x察冀日報》最后一期刊載了社長鄧拓撰寫的《終刊啟事》,對《晉察冀日報》辦報十年的歷史作了一個的總結。
創(chuàng)刊
1948年6月15日,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與《晉察冀日報》合并為華北中央局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。華北中央局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為代中央機關報,《人民日報》開始使用主席第二次題寫的“人民日報”報頭。 1949年2月2日,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版)在北平市創(chuàng)刊?!度嗣袢請蟆?北平版)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主辦,北平市委具體,側重宣傳、報道北平市地方新聞。 1949年3月14日,由于華北中央局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由河北平山縣遷入北平市出版,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版)即???。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版)共出版了41期。 1949年3月15日《北平解放報》創(chuàng)刊,由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版)改名而來。創(chuàng)刊號延續(xù)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版)的刊號為第42號。《北平解放報》由北平市委直接,延續(xù)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版)的宣傳、報道任務。 1949年7月31日,《北平解放報》終刊。共出版了178期。 1949年5月1日,《人民晚報》在北平市創(chuàng)刊。進城后的華北中央局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,為了在《北平解放報》工作的基礎上,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輿論覆蓋空間的完整性,在其進駐北平市一個半月時,創(chuàng)辦了由自己直接的子報——《人民晚報》。 1949年7月31日,《人民晚報》終刊,共出版了91期。 1949年8月1日,華北中央局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(華北《人民日報》)由代中央機關報轉為中央機關報——《人民日報》?!度嗣袢請蟆菲诘目枺永m(xù)華北《人民日報》的刊號,為407號。
《人民日報》(北平新聞)(1949.8.1~1949.8.17)1949年8月1日,人民日報每天出版一份可以單獨訂閱的《北平新聞》專版。人民日報創(chuàng)辦《北平新聞》專版,是為了接替1949年7月31日??摹侗逼浇夥艌蟆泛汀度嗣裢韴蟆?,繼續(xù)報道北平市地方新聞。 1949年8月17日,人民日報《北平新聞》版停刊,共出版了17期。
初期
1956年,《人民日報》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,制定出以擴大報道范圍, 改進文風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方案。同年 7月 1日,由日出對開1張,改為2張。 《人民日報》權長期被林彪、江青篡奪,粉碎“”(1976),特別是中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(1978)以后,經過撥亂反正,重新贏得了讀者的信任。 1978年參加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大討論,這場討論對于促進中國全體黨員和全中國人民解放思想,端正思想路線,具有深遠的影響。經常發(fā)表的、“本報評論員”文章、思想評論和“今日談”專欄等,也對理論、政策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,進行闡述和評論。 1978年末,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萌芽發(fā)展到貫徹執(zhí)行的過程中,進行連續(xù)報道,對農村經濟改革起了促進作用。
改革開放
1985年7月1日,創(chuàng)辦了《人民日報》海外版?!度嗣袢請蟆泛M獍媸侵袊鴮ν獍l(fā)行的權威性的綜合性中文日報,是溝通海內外交流與合作的紐帶和橋梁。主要讀者是海外華人、華僑、同胞和在各國的留學生與工作人員。除在國內印刷外,還在紐約、舊金山、洛杉磯、東京等10多個國外城市印刷,發(fā)行8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 1986年,《人民日報》為適應中國改革、開放政策及讀者對擴大信息的需要,又進行了一次改革,提出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中央機關報的性質,發(fā)揮它的功能,使報紙從內容到形式都辦出自己的特色。 1997年1月1日,人民日報社創(chuàng)辦了人民網。 2007年7月1日,在全國范圍實現彩色印刷。按照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的要求,初步建成以《人民日報》為主導,以《人民日報》和《人民日報》海外版、人民網為主體,以社屬報刊為主體拓展的新聞傳播格局,形成公益性文化事業(yè)與經營性文化產業(yè)相互促進、繁榮發(fā)展的事業(yè)發(fā)展布局,逐步走上科學發(fā)展的軌道,較好地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(tǒng)一,為把人民日報社建設成為讓黨放心、讓人民滿意的國際媒體奠定了基礎。 2009年8月1日,創(chuàng)辦了《人民日報》藏文版,對開4版,公開發(fā)行,主要面向西藏全區(qū)和四川、云南、青海、甘肅等省份藏族聚居區(qū)的農村基層、中小學等贈閱。
版面
《人民日報》 2009年7月1日進行了擴版:每天由16版擴至20版,周六、周日仍為8版。新增版面:第5版:要聞版;第12版:社會建設新聞版;第14版:國際新聞版;每周:新增理論版1個,文藝評論版1個,文藝作品版1個;原科教周刊和社會觀察版改為文教周刊和民生周刊。 《人民日報》目前的20個版(周六、周日為8個版)中,一至五版為要聞版,六版為視點新聞版,七版為理論版,九至十六版為新聞版,十七至二十版為周刊、專版和副刊。辟有:《經濟周刊》、《新農村周刊》、《民主政治周刊》、《議政建言周刊》、《黨建周刊》、《文教周刊》、《民生周刊》、《國際周刊》、《國際副刊》、《副刊》,以及、《臺港澳僑》、《文藝評論》、《讀者來信》專刊等。 評論和理論宣傳是《人民日報》的重點和優(yōu)勢,評論外,還設有《人民論壇》、《人民時評》、《聲音》、《思想縱橫》、《今日談》等一批言論欄目,“任仲平”、“何振華”、“國紀平”影響力日益彰顯。 《政策解讀》、《熱點解讀》、《人民觀察》等一批欄目,受到廣泛肯定與好評。 2008年在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、維護西藏社會穩(wěn)定、抗震救災和北京奧運會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等重大事件的宣傳報道中,積極引導國內輿論,有效影響國際輿論,在重要時刻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近年來,在保持原有風格和傳統(tǒng)、保持指導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,認真落實“三貼近”要求,努力辦出特色、辦出水平,進一步增強了新聞性、可讀性、群眾性和服務性,使報紙宣傳更加貼近生活,貼近實際,貼近群眾。 2010年1月1日期起,人民日報再次擴版,周一至周五每天的版面由20版擴至24版;周六、周日版面不變,每天仍為8版。 這次擴版是2009年7月1日實施擴版的延續(xù),目的在于更深入地貫徹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,提高輿論引導能力、增強國內國際傳播能力,也是為了更好地貫徹“三貼近”,豐富報道內容,創(chuàng)新報道方式,順應時代發(fā)展要求和廣大讀者期待。 這次擴版的同時將對版面結構進行適當調整,形成四個相對集中的板塊,進一步增強報紙的整體感,更好地發(fā)揮黨報作用,方便讀者閱讀。 其中,第1—6版為要聞板塊,第9—15版為國內新聞板塊,第17—20版為周刊及專版板塊,第21—23版為國際新聞板塊。此外,第7版為理論版,第24版為副刊。擴版后,每天增加1個要聞版、1個國際新聞版;每周增加1個觀點版、1個新興媒體版;周刊和副刊的版面也有所增加。
內容
理論宣傳與經濟報道 《人民日報》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角度,分析解釋和解答現實問題,包括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、 對外開放、 等重大問題,以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。在黨和國家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之后,報紙將經濟宣傳放在首位。 每日以 1 個版以上的篇幅,報道經濟政策、 經濟改革、 經濟建設、對外經濟交往、經濟知識以及經濟界人物。 報紙批評與讀者來信 《人民日報》將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發(fā)揚黨報傳統(tǒng)和發(fā)揮輿論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。有對機關和負責干部缺點錯誤的批評,也有對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缺點錯誤的批評。報社每日平均收到讀者來信、來稿1300多件。少數有普遍意義的來信在報上發(fā)表,多數轉到有關部門處理,并給遇到危難和特殊情況的讀者直接復信。每周有兩個“讀者來信”專版,以批評、建議為主, 成為反映群眾呼聲、上下溝通的渠道。 國際報道和專欄???該報每日以兩個版的篇幅報道國際重大事件和經濟科技信息,發(fā)表評論,闡述中國對外政策,分析國際事件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,提供新聞背景材料。國際版每周出 1版副刊,刊登具有文學色彩的小品、報告文學和散文,評點人物,傳授知識,介紹國外風土人情。 報紙還設有“ 市場隨筆”“ 民族大家庭”“法制園地”“人民子弟兵”“ 群言錄”“國際札記”“大地漫筆”等專欄和“文藝評論”“作品”等???《人民日報》(海外版)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、改革政策后,為適應海外華僑、華人和國外讀者的需要,于1985年7月1日創(chuàng)辦了海外版。宗旨是為海外讀者服務,做海外讀者的知心朋友。它刊載國內外重要新聞和《人民日報》的重要言論,報道中國和中國對內對外政策及其實施情況,傳播海外讀者關心的各種最新信息和中國的新變化,反映建設成就,也反映工作中的問題和人民群眾、海外朋友的批評和意見。它與《人民日報》有不同點, 但也是中國中央機關報, 保持機關報的立場和風格。日出對開2張。設有“中國之窗”(圖片)“中華大地”“望海樓隨筆”“自由談”“外貿信息”“旅游天地”“社會之窗”“海外學子”“神州掠影”“港臺天地”“僑情鄉(xiāng)訊”“各國通訊”“體育春秋”等專欄,另有“神州”副刊和全國報刊文摘專版。使用電腦照排,用繁體字在北京印刷出版。并通過衛(wèi)星傳真和航空運送軟片, 在東京、舊金山、紐約、巴黎、香港 5個城市印刷發(fā)行。日發(fā)行量20萬份左右。
發(fā)行
《人民日報》日出對開2張。在北京出版。設有無線電傳真或航寄紙型代印點,在上海、武漢、沈陽、濟南、哈爾濱、南京、長春、西安、廣州、南昌、長沙、成都、重慶、南寧、蘭州、昆明、烏魯木齊、海口、拉薩、貴陽、杭州、福州等22個城市印刷,向國內外發(fā)行。日發(fā)行量400萬份。 2010年10月,業(yè)與新聞工作者協會在巴黎發(fā)布了“2010年世界日報發(fā)行量前100名排行榜”,《人民日報》列第10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