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434001367 打印文物 現代文明可否留住歷史?發(fā)布時間:2016年01月14日 15:29工控中國 人氣:955
【工控中國 每日一評】行業(yè)大事早知道,工控中國“每日一評”以新潮角度帶您了解行業(yè)大事、洞察市場態(tài)勢、品味產業(yè)風向標,分分鐘通覽智能制造快訊。周一至周五,每天下午3點-4點,不見不散。
R434001367打印文物 現代文明可否留住歷史
近日,筆者看到一則消息,考古學家將利用3D打印技術恢復敘利亞遭IS破壞的貝爾神廟拱門,心想科學技術真是快“無所不能”了,連文物古跡都能打印出來。作為一名歷史文物興趣愛好者不禁感到興奮。
貝爾神廟拱門
一直以來文物古跡的保護始終困擾著考古界,文物作為不可再生資源,一旦毀壞便難以再生。例如西安秦始皇兵馬俑,剛出土的兵俑色澤亮麗,表情栩栩如生,現如今早已失去了剛出土時的風采,風化嚴重,色澤暗淡如黃泥??脊艑W家在搶救被破壞的古墓時,常常會遇到各種難題。當年在對馬王堆漢墓進行考古發(fā)掘時,起初放在祭祀器材里的藕片等食材還保有原先的樣子,可不久便碳化了。近來大熱的西漢?;韬钅?,不知道里面的小米、香瓜子是不是同樣的遭遇。相比這些陪葬品,墓主人遺體的瞬間“消失”更為考古界惋惜。早在80年代,安徽馬鞍山發(fā)現了三國吳大司馬朱然家族的墓葬群,由于當時科學技術水平有限,墓葬早前又慘遭盜掘。朱然的遺體未能夠及時保存下來,瞬間“灰飛煙滅”融在了墓土里。其作為當時國內十大考古發(fā)現之一,卻留下了如此遺憾,寫到這筆者扼腕嘆息。
三國吳大司馬朱然家族墓
轉眼21世紀的今天,科技發(fā)展速度令人震驚,現在的考古水平遠遠高于以往,文物古跡的保護力度也更強。倘若3D打印技術能夠“復刻”文物,一定能夠彌補不少遺憾。筆者看了看關于3D打印文物方面的消息,的確沒讓人失望。
3D打印國寶鹿形金怪獸仿品
隨著智慧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,眾多博物館與文物修復工作者,開始利用3D打印與3D掃描技術,使破敗不堪的古文物“起死回生”,不僅修復了文物也讓古代文化得以傳承。早在好幾年前,陜西博物館已經利用3D打印技術,制作國寶級文物-鹿形金怪獸的仿品。去年年初的時候,千年文物四門塔大修用上3D打印技術,相關負責人全方位采集古建以及細部雕塑的詳細信息,制作一個逼真程度高的虛擬3D模型,通過電腦展示文物的全貌。按照文物信息采集的技術標準,展示出虛擬3D模型,為文物修繕保護提供了參照。目前,更是讓這項修復技術滲透到學校課程中。據悉,北京一所中學與故宮博物院合作,共同進行了“3D打印技術與文物修復”的研究課題。參與課題的一名中學生,長期在博物院中研究青銅器修復,并于近日3D打印了小臣缶方鼎。
3D打印“小臣缶方鼎”
傳統工藝在修復文物時直接在表面操作,極易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傷。而3D打印技術可以在不接觸文物的前提下,通過立體掃描、數據采集、繪畫模型打印等一系列步驟,對文物進行修補甚至復刻。來看一個典型的復刻例子-漢代三足陶鼎。其原件為短直口、斜肩、鼓腹、腹部凸起弦紋、雙耳、獸足,器物內側與底部有經燒結后形成的火石紅,表面有‘暴汗’現象(指在不掛釉的陶器上,經過入窯焙燒后,器表面出現一種極薄的亮層)。該器物的‘暴汗’處斷面極薄、形狀自然且均勻。同樣用3D打印技術將復制品打印成型,用傳統作色工藝對其上色、做舊。將仿釉顏料與稀釋劑調和,先用噴筆將器物基底色整體噴繪一層,使其整體色相與原器物相接近,后用與原件色彩風格一致的礦物質顏料,對局部彈撥、上色、做舊,仿制出原件‘暴汗’處的光澤度。就圖片來看,筆者分不清真品和贗品。
3D打印復刻漢代三足陶鼎左為真品右為復刻
昨日(13日),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剛發(fā)布了新六大考古發(fā)現,筆者沒有進一步關注,但希望類似朱然墓的悲劇不要再發(fā)生。3D打印技術憑借其獨有的快速成型技術,不再局限于制造現代所需,而在文物保護方面日趨發(fā)揮重要作用?;蛟S在不久的將來,我國3D打印文物技術,不再僅僅局限于小型“青銅鼎”之類的物件或者大型古跡的補色修復,而是能夠真正打印出如宮殿般的巨大文物遺跡,讓現代文明留住歷史,筆者拭目以待。
文章鏈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