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條碼是將表示商品信息的數字代碼轉換成由一組規(guī)則排列的平行線條構成的特殊符號。1970年,美國的食品雜貨業(yè)率先在食品包裝載體上使用這種商品條碼,隨之擴展到世界范圍內使用。商品條碼是商品的“身份證”,是商品流通于國際市場的“共同語言”。
商品條碼化管理
商品條碼是實現商業(yè)現代化的基礎,是商品進入超級市場的入場券。在超市當顧客采購商品完畢在收銀臺前付款時,收銀員只要拿著帶有條碼的商品在裝有激光掃描器的臺上輕輕掠過,就把條碼下方的數字快速輸入電子計算機,通過查詢和數據處理,機器可立即識別出商品制造廠商、名稱、價格等商品信息并打印出購物清單。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售貨、倉儲和訂貨的自動化管理,而且通過產、供、銷信息系統(tǒng),使銷售信息及時為生產廠商所掌握。
15年前,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付了38000馬克購買到一個商品條碼,才獲得其產品進入德國超市的權利。否則,其產品的質量再好,也只能擺在外國的地攤上進行銷售,難登商場“大雅之堂”。 20世紀80年代,商品條碼已在許多國家被廣泛應用,而我國的出口產品因沒有采用商品條碼或被拒之門外,或被肆意壓價。為改變這種不良局面,我國從事條碼工作的有關人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。
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管理部負責人介紹,條碼技術經過多年發(fā)展,已經由單純的產品編碼發(fā)展為全球統(tǒng)一標識系統(tǒng)和通用商務標準EANUCC系統(tǒng)。該系統(tǒng)是全球通用的商業(yè)語言,通過對供應鏈中任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產品、貨運單元、資產、位置及服務提供惟一的標準的編碼體系和符號標識,成為一套開放式的跨行業(yè)國際標準。 目前,全世界已有90多萬家企業(yè)應用EANUCC系統(tǒ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