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標價僅為產品展示價,具體價格咨詢客服
古代制作陶瓷以手捏成型、模印成型和淘車成型為主,為此琢器和圓器較多。秦漢時期出現(xiàn)的紅掏圍屋、豬圈、掏倉等是中國陶瓷史上早具有板面黏結形式的琢器。唐宋時期,瓷枕的制作體現(xiàn)了陶瓷生產中板面黏結制作工藝的完善和進步。從陶瓷生產工藝來看,以板面黏結制作而成的陶瓷成型難度高,燒造也易變形。純正瓷板的制作是在琢器生產工藝上逐漸形成的,它經過了一個演化和發(fā)展的過程,并與瓷磚、墓志、鑲器的制作密切相關,有一定的淵源關系。
至清代康熙年間,景德鎮(zhèn)又出現(xiàn)了空心狀的瓷磚,磚面長寬各約20厘米,厚約5厘米,中間由瓷條撐住,形如扁方盒,正反兩面加彩,此種空心瓷磚以五彩紋飾多,也有青花、斗彩,瓷磚用于鑲嵌在木制床的三面圍欄上。如首都博物館藏《五彩人物花鳥瓷磚》整套共9塊,以圓形瓷磚為中心,對稱排列,兩側方形瓷磚正面繪歷史人物故事,反面繪春桃、夏蓮、秋菊、冬梅等四季花鳥圖案。畫工精湛,色彩豐富,是一套難得的康熙五彩佳作。這種用于制床三面圍欄上的瓷磚,畫面內容有“郭子儀子媚滿朝”、“琴棋書畫十八學士”等。至雍正朝此類方形瓷磚的燒制技術又有提高。由于方磚有一定的高度,因此是豎立在匣缽中燒成的,其形制更大,厚度更寬。